不重视内容的基调,实际上早在大文娱集团板块成立初期就可见一斑。2016年6月阿里巴巴合伙人俞永福成立阿里大文娱板块,并认为大文娱应该为行业搭建基础设施,贯通上下游,觉得互联网公司不能只专注于做好内容。
但违背行业价值观念或许确实走不远,阿里影业寄希望于这套制胜秘诀能够开拓电影市场,可最终却并没有奏效。在“好口碑+阿里影业+淘票票”的配备下,阿里影业推出了非常多电影,但绝大多数电影的票房和口碑都双双失利。曾经斥资上亿的《阿修罗》《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采用制胜秘诀,注重特效的绚丽,摒弃内容质量,更邀请各种流量小生,最后全部扑街。紧接着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更是被票选为当年的“年度烂片”。
其实从阿里影业近些年的财报也可以看见这个规律——阿里影业近八成收入来源于营销,票房收入仅占比不到两成。倘若阿里影业仍将这份制胜秘诀奉为圭皋,不重视内容质量,或许永远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
重组后,阿里影业的向阳之路
在整个大文娱集团,阿里影业、大麦与优酷是拉动集团收入增长的三架“马车”。其中阿里影业和大麦更是被视为最核心的增长引擎。自重组后,大文娱集团的动作也非常大。去年9月阿里影业宣布与阿里巴巴集团全资子公司阿里巴巴投资有限公司签订股份购买协议,阿里影业将附条件收购经营“大麦”品牌的Pony Media Holdings Inc.的全部股权。换而言之,原本独立运营的大麦正式并入阿里影业旗下,成为其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这也加速了阿里影业和整个大文娱集团的资源整合,为阿里影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具体而言,阿里影业和大麦的整合,能够助力阿里影业打造线下娱乐旗舰平台,构建闭环票务生态。据阿里影业公告,截至2023年8月,大麦网累计注册用户逾1亿人,已举办超过180万场演出及体育赛事,覆盖全国超过7700家 场馆,23Q2期间DAU峰值超1000万、访问量峰值超200万人次/秒。大麦在现场演出票务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联合后,大麦能够填充阿里影业在演唱会、音乐节、livehouse、戏剧、体育赛事、 展览等线下娱乐类目的空白。这些线下娱乐类目也能和电影内容展开深度互动,彼此引流,扩大阿里影业内容生产池及变现渠道。而淘票票和大麦也能相互赋能,形成完成的票务服务生态,如淘麦VIP会员体系就打通了消费者电影和现场演出的多元消费场景,能够有效提高用户黏性。
外部电影市场的变化为阿里影业带来了很多机遇。疫情期间,电影市场的持续低迷让整个行业的发展都艰难无比。但疫情结束后,整个中国的文娱行业迎来了极大的反弹,大众对文娱层面的消费尤其火热。根据拓普数据,2023年1-10月全国录得含服务费票房492亿元,同比增长77%,约为2019年同期票房收入的87%。
阿里影业也抓住这个机会,参与制作了很多较为卖座的电影,如《消失的她》《孤注一掷》《长安三万里》等,票房合计超过百亿。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9月30日止的六个月内,阿里影业电影投资制作与宣发收入为12.7亿元,同比增长96%,剧集制作收入1.39亿元同比下滑71%,IP衍生品及创新业务收入约6.48亿元,同比涨幅41%。同时,阿里影业也加大了在营销层面的投入。财报数据显示,截止9月30日的6个月内,销售及市场费用约为3.77亿元,同比增长188%,销售及市场费占收入比重从过往期间7%增加至14%。
内容相关的收入增长,也表明阿里影业在积极求变。起初,阿里影业更希望做一个平台化的互联网影视公司,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而非传统的内容制作电影公司。在阿里影业成立后的几年内,内容板块也确实是阿里影业赚钱效应最差的部分,反而在互联网宣发上大有作为。但几年过去了,业绩的不突出迫使阿里影业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改变。
可以看见,近一两年来阿里影业推出的影片明显质量上来了,内容相关的收入占比也持续增长起来了,这也表明作为互联网电影企业的阿里影业也开始重视内容质量,并进一步参与内容创作。去年阿里影业就提出“锦橙合制”计划的新内容目标:未来5年,阿里影业将以合制的方式,推出30部影片,覆盖科幻、悬疑、爱情、现实主义、动画等类型赛道,加大对科幻、动画和大湾区电影的投入,提升这类题材在合制片单当中的占比。
曾经阿里影业梦想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但错误的战略让它与梦想相行甚远,庆幸的是阿里影业明悟过来,只有内容和宣发两条腿并行,才能走得更远,离梦想更近。而伴随阿里大文娱集团扭亏为盈,或许阿里影业也能乘着东风,向阳生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