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流言、诽谤乃至不实之词怎么办?古人自有“妙方”

面对流言、诽谤乃至不实之词怎么办?古人自有“妙方”

这位王子,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人们也尊称他为“佛陀”。

佛陀在世时,印度人是分等级的。而佛陀的道,倡导中道与平等,甚至说“众生和佛也是平等的”。祂的教育总是触动利益阶层。所以经常有人想办法陷害祂,并且经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女人,比较有名的用女人陷害佛陀的事件就有三次,三次都没有得逞。

比如佛在舍卫国的时候,因为影响力很大,舍卫城的婆罗门诸外道买通一个名叫战遮的女人,叫她跟随舍卫城的信众到祇园精舍听闻佛陀说法。七八个月后,她在腹部内衣中系一个小木盆装作怀孕的样子。

有一天,正当佛陀在法座上说法的时候,她突然从大众中站立起来向佛陀责问道:“你说法的辩才倒是无碍,但现在我要问你,你既和我发生夫妇的关系,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替我建造产室?你舍弃我不顾,真是一个没有情义的人!” 听到她这么说,听众之中,就是信仰很深的人,也都大惊失色,佛陀却威严不动地闭目坐在法座之上。

这时候,这女人系在身上的木盆忽然“扑通”一声往地下一落,恶毒的计谋被揭穿,她这才羞惭得往祇园精舍的外面逃奔,佛陀仍然像没有事似地继续说法。

这样的办法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公司里某部门经理被下面传招聘时有意偏袒自己母校的研究生,想拉帮结派,该部门经理听到后,立刻拿出新晋人员的简历,在公司交流群中展示这位“嫌疑人”的第一学历和专业、专利、论文,谣言立刻戛然而止。因为被招聘人的“第一学历”院校知名度远比第二学历为高。这就是谣言止于真相。

二、立誓法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 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是后秦高僧、国师、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汉传佛教八宗之祖。其译经和佛学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称“什门四圣”。鸠摩罗什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世代为相,倜傥不群,驰名遐迩。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

什圣后秦弘始三年(401)入长安,至十一年(409)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无比著名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心经》,就是鸠摩罗什大师所译。

前秦灭亡后,后秦君主姚兴迎罗什入长安,拜为国师。罗什主持庞大译场,译出大量佛经,获得极大成就和声望。姚兴视罗什为奇才“圣种”,唯恐断后,便强迫罗什接受女人,以“传种接代”。为此,姚兴强逼鸠摩罗什接受伎女十名,不让他再住僧坊,另立一座房舍,殷勤款待。随后,鸠摩罗什“一媾而生二子”。

鸠摩罗什娶妻生子一事,当时众人对此议论纷纷,毁誉渐起,在僧人中引起震动,有人对于鸠摩罗什大师生起轻慢心,有些僧人羡慕罗什的“艳福”,也妄想仿效。罗什大师便召集众僧,示以一满钵的针说:“你们若能与我同样,将一钵银针吞入腹中,我就同意你们娶妻蓄室。否则,绝不可学我的样子。”说罢,当着所有人的面,将一钵银针吃到了肚里,随即又在脚底板一根一根将银针取出。

诸僧见罗什有如此神通,不敢效仿,遂罢却了娶妻之意。鸠摩罗什仍不放心,每次登座讲法,必要对大家说:“我被逼无奈,娶妻蓄室,行为虽同常人,精神却超越俗事。譬如莲花,虽生臭泥之中,却能出污泥而不染,你们要像采撷莲花的芬芳一样,但取其花,不取其泥,我的戒行有亏,但是我翻译的经典,如果有违背佛陀的本怀,让我深陷地狱。如果我翻译的经典不违背佛陀的本怀,那么让我的身体火化之后,我的舌头不烂。”

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圆寂于草堂古刹(西安草堂寺)。临终前曾嘱其弟子应以其著译而不以其生活行事为准绳。譬喻“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荼毗(焚化)后果然舌根不烂,是为大师开佛知见,传持佛心法印之明证!大师圆寂时叮嘱弟子,要将火焚之后的舌舍利运往凉州鸠摩罗什寺(今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供奉,舌舍利而今还在,世界上唯一一颗三藏法师舌舍利子,其见证了大师不世之伟大成就。

在这里可以看出,“立誓法”并不是日常人们面对谣言时的“发毒誓”、“以XX(虚无缥缈的东西)担保”,而是展露自己的能力,让别人看到、想到,流言里被诽谤的人“不行”是与事实不符的。该法与“揭穿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揭穿法”为攻势辟谣,“立誓法”为守势辟谣,两者适用范围不同,慎之,记之。

三、远离法

汉传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东山学派,不仅仅是一僧团,还是一个经济组织,很多人依靠这块招牌解决了生计问题。如果五祖弘忍,按部就班,遵从大家的基本利益把法脉传给神秀,大家也就相安无事。可是五祖毕竟是贤能之人,他知道尽管慧能的人脉资历比起神秀可能差一大截,但是慧能的修为却在神秀之上,他知道慧能才是那个自己要找的人,慧能能真正的弘法传道。所以,五祖没有选择神秀而选择了慧能。不以佛法做人情,是禅门古风。

但是,五祖这样的做法显然侵犯了神秀集团的利益,况且慧能人脉资历,都不及神秀,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就是不识字。所以,神秀不服,还有很多人都不服,并认为五祖不可能那么昏聩,选择一个不识字的后生做传人,一定是受了慧能蛊惑。于是,就各种理由追杀慧能,想要夺回袈裟。

《坛经》里记载,惠能大师得道后,五祖弘忍大师就交代他:“汝须速去,恐人害汝。”自此,大师开始过着被追杀的日子,后来在猎人堆里藏了十六年,风头过尽,机缘成熟,才出现于世弘扬佛法。

在佛教历史上,像六祖慧能这样被陷害的事情并不是个案。菩提流支弟子对达摩大师多次下毒,二祖慧可大师被凡夫僧诬告,从而失命,长沙师备大师被人诬陷杀死生父,大慧宗杲也被错悟之人写书污蔑。但是,也正是这些大师被陷害,更彰显了他们的不平凡和伟大。捍卫真理总是要有人做出牺牲,而六祖慧能这样的人正是在被误解、非议、诽谤中前行,弘扬真善知。

在这里,保镖哥要说,“远离法”的用途不单是从旋涡中心远离,而是远离为了在合适的时候散布真相,不直接驳斥谣言,而是在远离的状态下展示自己的大能、大善、于人于己的大益。

四、预防法

关于流言的产生机制,很多时候就是制造流言的人要么夸大事实、要么无中生有、要么虚妄揣测,制造出符合被诽谤人平时行为规律(这样才有真实性)的“故事”到处传播。

比如《庄子》里有许多关于孔子的“段子”,例如孔子去劝降暴徒头子柳下跖,被柳下跖辱做“盗丘”,或者被老莱子说成“大恶”。为什么古人看到这些故事都是一笑置之呢?

因为这些流言只是庄子借编排孔子阐明孔学仅仅是“以大恶替代小恶”的道理,柳下跖和孔子基本不生活在一个世纪,老莱子是否存在都成疑问。

但是有些流言就不那么好辩驳了,比如孔子“诛少正卯”。

因为这个故事最开始写在《荀子》上,被《孔子家语》记载了,又被司马迁《史记》转引。出处权威,需要一点时间考据——孔子诛少正卯,第一次出现是《荀子 宥坐篇》,成书不可能早于公元前300年(这一年荀子13岁)。孔子诛少正卯如果真的发生过,时间应该是公元前498年(孔子任鲁国大司寇)。中间两百年的历史,孟子没说过,庄子没说过,连专门记录历史的《左传》也没有说过。而且少正卯的“少正”是官名,只有大夫才能任职,孔子杀了大夫,这样的大事,不可能不被《春秋》、《国语》这些讲述晚周时代故事的史书记载,此便是南宋时代朱熹替孔子辨污的证据和逻辑。

但是孔子平时对于自身要求非常严格,讲的是“慎独”。孔子在《礼记·中庸 》里记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 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 戒慎 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 大学》第七章里,孔子又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连个人独处时都注意言行,不麻烦人,更不得罪人,展现自己的正能量。

更重要的是,孔子用身体力行,《论语》里记载,“子绝四:勿意、勿必、勿故、勿我。”这个四勿指的是,勿意——不要主观臆断;勿必——不要绝对肯定或否定;勿固——不要拘泥固执;勿我——不要自以为是。而且孔子不以人废言,也不以言废人。这些行为合在一起,其实就是2500年前的《罗伯特议事法则》(Robert's Rules of Order,RONR),减少了矛盾和是非的发生概率,从而极大限度地摒除了谣言产生的温床。

好了,今天的止谣“四法”就讲到这里,如果各位还有更好的辟谣方法和案例,不妨留言与保镖哥及其他读者分享、切磋。

参考资料:

1、看看历史上那些被陷害诽谤的圣贤大德—佛光音订阅

2、六祖慧能被追杀的真正原因,让人看透佛门,更看破红尘—道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6款开源中文OCR使用介绍
beat365平台正版

6款开源中文OCR使用介绍

🗓️ 09-17 👁️ 3264
网络电视怎样看卫视-网络电视怎样看卫视电视节目
阿里妈妈 赢在实效
beat365平台正版

阿里妈妈 赢在实效

🗓️ 09-20 👁️ 428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