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59号分类古遗址时代清编号4-1认定时间1990年2月23日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时代清编号6-874认定时间2006年5月25日
北京大学红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分类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编号1-8认定时间1961年3月4日
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院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时代1935年编号7-1619认定时间2013年3月5日
北京大学女生宿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地址东城区沙滩北街乙2号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时代1935年编号7-27认定时间2003年12月11日
孑民堂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地址东城区北河沿大街83号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时代民国编号5-7认定时间1995年10月20日
北京国会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分类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时代清至民国编号6-880认定时间2006年5月25日
未名湖燕园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时代近代编号5-475认定时间2001年6月25日
京师大学堂时代
编辑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时,校址设在闲置的和嘉公主府(“四公主府”)。公主府位于景山东门东侧(今北京市東城區沙滩后街55号),明代时曾是马神庙。1900年,义和团破坏了校舍,随后八国联军进北京,俄军和德军先后占领校址,学校的藏书、设施尽毁。1902年,大学堂恢复,重建了马神庙的校舍,并扩展了校区。1903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在北京城西瓦窑村、郭家庄附近购入土地1,300亩,计划8月开工建新校舍,预计建筑费需一百多万两白银。慈禧太后认为花费过多,此事遂罢。由于公主府空间有限,新设的学科只好另寻校址。1903年成立的译学馆址设北河沿,医学实业馆租用地安门内太平街的民房(1904年改名为医学馆,迁入和平门外兴胜寺,1907年停办),进士馆设西城李阁老胡同。1905年,内务府拨德胜门外旧操场共1,600亩左右的土地(今北京安德里北街21号)供大学堂建设分科大学。1909年,分科大学建设开工,但不久因辛亥革命停工,大学堂分科大学一直没能使用这处校舍。1904年,大学堂在马神庙校区西侧修平房十四排,作为学生宿舍,即“西斋”;1905年,将汉花园的空地建为运动场;1909年,在运动场西南角新建一处学生宿舍,即“东斋”。[1]
国立北京大学时代
编辑
1913年6月,译学馆停开,原址改由法科使用。农、工、商三科分出后,国立北京大学只剩文、理、法三科,文理两科均在公主府校区。1918年北大红楼建成后,文法两科搬入红楼,马神庙校区主要由理科使用。文、理、法三科撤销之后,沙滩红楼校区成为北大第一院、校本部所在,马神庙校区成为北大第二院,法科曾使用的北河沿校址成为第三院。20世纪30年代,北京大学校园以沙滩红楼为中心,形成了“三院五斋[註 1]”格局。[1]
红楼位于北大第一院,是老北大的象征。红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因用红砖砌成而得名“红楼”。北大原本打算将红楼用作学生宿舍,建成后又将其改为教室。红楼一层为图书馆,毛泽东曾在此工作。红楼北侧的空地原属松公府,北大租得地皮建设操场,五四运动时的游行队伍即从此出发。蒋梦麟任校长时期买下松公府所有土地,在松公府西部建设图书馆新馆。松公府祠堂址上新建北大地质馆,松公府东院北部新建宿舍楼(俗名“灰楼”),两处建筑均由梁思成设计,体现其现代主义建筑观点。灰楼西侧还有孑民纪念堂。第二院的主要建筑有荷花池、大讲堂、藏书楼、南楼、北楼、宴会厅、西斋、五斋女生宿舍。第三院较为开阔,多树木,院内有数座西式两层楼房,包括钟楼、工字楼、一字楼。院内还有大操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第三院的礼堂是当时北大最大的,五四运动时学生在此集会。[1]
日本战败后,西南联合大学结束,北京大学返平。北大新增医、农、工三个学院,校舍也得以扩充,此时北大校舍分散于北平城内和郊外,共计四十余处。旧国会大厦成为北大四院,归文法学院一年级新生、先修班使用。四院旁边新设的北大五院为教职员宿舍、北大出版部用房。工学院址设端王府夹道,农学院位于城外的罗道庄,医学院在西什库。[1][2]:168,176-177
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燕京大學撤销,北京大学搬入燕京大學校园,北大原有校舍交由政府機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