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放弃了那种传统的春秋笔法,也不再从道德立场去评价历史。他在《魏纪》里还写了:“
虽华夏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
” 这话就是说,不管是中原地区的国家,还是周边的,不管是仁政还是暴政,也不管国家大小强弱,在历史上都和古代的那些诸侯国没啥区别,怎么能只尊崇一个国家为正统,而把其他的都当成是非法的、篡位的呢?
在南宋以前,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忠孝两难全这个事儿,忠君思想的地位有点尴尬。
为啥呢?你看,从古代开始,朝代更替就经常伴随着篡位。
王莽篡了西汉,曹丕篡了东汉,司马氏篡了魏,南北朝的时候更是一个接一个地篡,隋朝篡了北周,唐朝篡了隋朝,赵匡胤又篡了后周。
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都在干这事儿。所以在那个时期,不管是在社会上的名望,还是选官任官,大家都把孝当作最高标准,反而对忠君这事儿不太强调。
对于那些大家族来说,谋朝篡位有时候就是为了家族的利益,也算是一种对家族的“孝”。
就拿汉献帝禅位给曹丕这事儿来说,虽然汉献帝是被逼的,但从法理上来说,还是符合当时的游戏规则的。
只有承认曹魏是正统,那取代曹魏的晋朝才能是正统,这样后面的每一个朝代才能有合法性,这就像是一个正统传递的链条。
所以晋朝编纂的《三国志》,还有北宋编纂的《资治通鉴》,都把曹魏当作正统。
在《三国志》里,曹魏的皇帝都是用本纪来纪事的,本纪可是帝王专属的;
而蜀汉和东吴的相关内容却是用传记来记载的。
甚至连蜀汉本来的国号是汉,都被人蔑称为蜀,就好像蜀汉只是一个割据政权一样。 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
东晋南渡以后,偏安一隅,这时候他们就尊蜀汉为正统。后来篡了东晋的刘宋,也坚持以蜀汉为正统。
为啥呢?因为创立刘宋的刘裕,是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后人,作为刘家的子孙,当然要帮自家人说话了。
但总体来看,在南宋以前,大部分时候还是把曹魏当作正统的。
可是到了南宋,情况就不一样了。南宋也是偏安在南方,而且还向金国称臣,国家形势岌岌可危。
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南宋朝廷就不得不加强皇权,强化忠君思想。在这种背景下,程朱理学就应运而生了,这时候忠就正式凌驾于孝之上了。
蜀汉作为汉室的血脉,一直想着匡扶汉室,扫除奸逆,这种志向和行为,正好符合南宋的政治需求,所以就被翻出来当作正统了。
而且蜀汉哪怕只有蜀地这么一块地方,也坚持“王业不偏安”,一心北伐,这种不屈的精神,也成了疲软的南宋的一种自我慰藉。
后来的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君权,忠君思想也被拔得更高,蜀汉的正统地位也就跟着再一次被拔高。
像关羽、诸葛亮这些人,就被推崇成为忠义的化身,而曹操呢,就被脸谱化成了白脸的奸臣。
咱们再回过头来仔细琢磨琢磨,蜀汉就一定是正义之师,走的就一定是正道吗?
这还真得好好分析分析。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接过了蜀汉的大权。曹魏那边知道这事儿后,很多人就开始给诸葛亮写信,目的很简单,就是劝他投降。
换做一般人,可能就直接回信拒绝了,但诸葛亮没这么做。他写了一篇文章,叫《正议》,用特别义正言辞的话回应了这些劝降的人。
在《正议》这篇文章里,诸葛亮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观点,叫“据正道而临有罪” 。这话啥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蜀汉这边代表着正义,是光明磊落的,而你们曹魏那是有罪的,是站在正义对立面的。
只要我们秉持着正道,去对付那些有罪的,那肯定战无不胜,最后一定能成功。
不过,这话咱们可得好好分析分析。第一个问题,曹魏真的有罪吗?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割据一方。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饭都吃不饱,到处都是战火硝烟,流离失所。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天下统一才是当务之急。
只有天下统一了,老百姓才能重新过上安稳的日子,社会才能安定下来,经济才能发展。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谁能平定天下,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谁才是真正做对的事。
从正面来看,魏蜀吴这三家,其实心里都想着要恢复天下统一,从这个角度讲,他们都算是走在正道上,都是为了让天下太平。
但从反面说呢,他们又都想自己独霸天下,都不想让别人来统一,谁都不服谁,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又都有点私心,都有问题。
这么一分析,就会发现魏蜀吴三家,还真不好说谁是正道,谁有罪。
第二个问题,蜀汉就一定是正道吗?诸葛亮说面对曹魏,蜀汉是站在正道上,去对付有罪的一方。但咱们回过头看看,当初面对刘表和刘璋的时候呢?
刘表和刘璋有罪吗?他们也没犯啥大错啊。可结果呢,蜀汉把人家的地盘给夺了,占了荆州,又占了益州。这就不禁让人想问,夺人家地盘的时候,靠的是正道吗?
所以说,“据正道而临有罪”这个说法,当作一个政治口号喊一喊,鼓舞鼓舞蜀汉军民的士气,那没问题,大家听着也热血沸腾。
但要是真把这话当回事儿,那可就太天真了,简直就是书呆子。
咱们得从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去分析这些事儿,不能光听口号。
所以说,魏国和蜀国谁是正统,这事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不同的政治、文化等因素,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